高行健个人资料__1940年1月4日
26人喜欢
- 英文名
- 生日1940年1月4日
- 血型
- 身高
- 职业
- 星座
高行健的个人简介
高行健(1940- ),法籍华裔剧作家、小说家、翻译家、画家、导演、评论家。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,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,1987年移居法国,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。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。直至2010年,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。代表作有小说《灵山》、《一个人的圣经》,戏剧《绝对信号》、《车站》等。
角色体验
2009年1月4日(1940年1月4日)出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江西赣州。父亲高韵彤是中国银行工作人员,母亲顾嘉翔是基督教青年会会员,抗日剧团演员。
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,他的弟弟高出生。抗战胜利后,父亲留在银行,失业后做记者,为民营银行和航运公司工作。虽然高行健的父亲经常失业,但他仍然很富有。小时候,高行健因为体弱多病,被母亲进行扫盲教育。在她的影响下,高行健对戏剧、写作和绘画产生了兴趣。
1950年,在时任南京军区军官的高行健叔叔的邀请下,全家搬到南京。1952年,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十中(现南京金陵中学),该校原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,为教会学校,因此能够接触到许多西方译作。对于这一次,高行健回忆说:“我的基础就奠定在那里。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活在梦里。
受家庭和外部环境的影响,年轻的高行健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或数学家。同时,因为从小喜欢和妈妈一起演戏,高行健也有了报考戏剧学院的愿望。高行健因为不符合导演部的要求,不得不放弃。因此,他的理想转向了作家。参观完南京大学中文系后,高行健决定报考外国文学或绘画,因为学习氛围与他“文学熏陶千年”的理念不符。
因为从小热爱绘画,高行健从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早的会员开始学习素描、水彩、油画、泥塑,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愿望,也得到云宗英先生的支持。但高行健听了母亲的建议,放弃报考中央美院。
高考改版期间,高行健反思自己学理工科的理想,一天下午在学校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份共产国际出版的刊物。20世纪初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、艺术家、诗人和作家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。于是,年仅17岁的高行健,于195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。大学期间,高行健主要在图书馆度过,在此期间,他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,写了很多剧本和小说。下课后,他和同学组织了一个“海外戏剧社”,以前用法语表演。
1962年,高行健从北外大学法语系毕业后,在中国国际书店当翻译。
1969年,他和认识12年的女友结婚。两人有一个儿子,高航。
1970年分配到一所干校工作,期间在安徽省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。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75年回到北京,担任《中国建设》杂志法国组组长。1977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。1979年5月,作为专职翻译,他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。回国后,高行健在巴黎发表了巴金。同年,他出版了中篇小说《寒夜之星》。
1981年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。同年出版评论集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。1982年,与铁路艺术团编剧刘会元合作创作的话剧《绝对信号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。1983年,《车站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映,但很快因“消除精神污染运动”而被禁播。
1984年出版中篇小说集《有一只鸽子名叫红唇》。1985年,雕塑家尹光在北京举办了泥塑画展,开始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。这是高行健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展览。同年,他应邀出访欧洲五国(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奥地利、丹麦)八个月,并在柏林世界文化之家举办个展,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。这幅画的销售获得了4万马克的巨款。从此,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的生涯,获得了更多的写作自由。1986年,由于“反资产阶级自由化”运动,话剧《彼岸》被禁。
在80年代的风风雨雨中,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同事郭长辉。郭长辉也毕业于高行健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,但比高行健小13岁。两人都在外语系工作,1985年结婚。同年高行健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。
1986年,高行健回国,妻子去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学习。毕业后,她成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和文化艺术节的主持人。
1987年底,他来到法国巴黎,正式移民法国,然后与妻子团聚。
1989年,第二次婚姻以失败告终。大陆作家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与高行健保持着深厚的友谊。他说,高行健的前妻也擅长法语,目前在法国广播电台工作。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离婚,没有孩子。
1987年,高行健应邀到德国从事绘画创作。1988年,他开始在巴黎郊区的巴努里定居。起初,他的生活很艰难。1989年成为法国“画报批评沙龙”成员,之后连续三年参加沙龙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的年度展览。1992年被法国政府授予“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”。1997年,他加入法国国籍。1999年,高行健的画作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19届卢浮宫古董与艺术国际双年展。
90年代,高行健用中文和法文写作。《生死》《夜游神》《对话与反诘》《周末四重奏》等剧。2000年10月12日,高行健的小说《灵山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于是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。瑞典文学院之所以获奖,是因为“其作品的普世价值、令人难忘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语言机智,为中国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。”2002年2月25日,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向高行健赠送“荣誉军团骑士”。2003年,法国举办“高行健年”,表彰他的成就。
2010年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,高行健开玩笑说自己“很幸运有三个学生”:“第一人生在中国,第二人生在法国。获得诺贝尔奖后,我病重,可以说是一场灾难。我有一辈子,开玩笑说我真的很幸运有三个学生。”高行健承认自己没有回国的打算,也没有落叶归根的想法。他认为自己现在是世界公民,无论住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。2013年11月,高行健在新加坡接受BBC电视台采访时说:“我离开中国已经26年了。现在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,但我不理解也不在乎。我现在生活在欧洲,更在乎欧洲文化。”他也承认没看过莫言的作品。